电影讲究极致的美学。
长镜头的出现,被世人公认为是“电影美学的革命”。它是指长时间拍摄、对空间不进行切割、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,对一个场景、一场戏进行连续的拍摄,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,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、统一性。
在电影里,导演常常喜欢运用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。
比如电影《俄罗斯方舟》就是由一个长镜头完成了整部电影,《爱乐之城》更是将长镜头和音乐完美融合,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学盛宴,而《妖猫传》里空海和白居易穿过拱桥时长达二十秒的长镜头,包罗万象地向观众展现了长安街头兜售揽客的茶肆小摊,琳琅满目的物品、接踵熙攘的人群,卖艺杂耍的江湖人士……用市井的热闹喧嚣侧面突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。
而恰巧,李莎的新书《开元霓裳楼·风时序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电影和小说虽然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表现方式,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。
李莎的《开元霓裳楼·风时序》就兼备文学气质和镜头语言,极具美感。
“平康坊四面,有一条细长的河流,这条河流入大明宫城门前的山脚,且顺着山脚折返而回,流回到平康坊的桥下时,已走势渐缓,窝成一大片泓成镜面般的水潭。
到了夜里,一座座画舫在河面上穿梭,舫中张灯结彩,仿若赤金的宫殿一般璀璨明亮。且就是这样的水潭上,被岸边的一座高楼圈出了水榭回廊。这夜照常是人潮涌动,华灯初上。一枝残花落入水中,荡开阵阵涟漪,碎了满池绚丽的人影与灯影。
花船的曲径回廊显现,盈盈笑语传来,舟舫之中可见身着唐装的美人聚在一处揽客,时而用宫扇掩面轻笑。众伎之中亦有等到自己熟悉相好客人者,两人相携旖旎而去。
远处丝竹吟咏之声幽幽传来,不绝于耳。身着绮罗华服的王孙公子、名流士绅正三五成群地沿着水榭回廊向着花船的方向走去。
回廊上闲倚着唐装乐伎手拿花枝,掷向其中一名年轻儒士,惹得儒士羞怯躲避,众乐伎立即放肆嗔笑起来。”
在《开元霓裳楼·风时序》里,像这样包容较多内容元素的长镜头描写,为大家直白地呈现出华灯下,霓裳楼衣香鬓影、众宾欢的风流姿态,更因为让读者的视线随着花船的移动而发生人物关系、周遭环境的移动改变,不仅更能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氛围环境里,更有代入感,也更具备视觉冲击的感官享受。
另外,在中国影视史上,除了清朝,另一个备受青睐的朝代背景,就是唐朝了。中国观众骨子里都有浓烈的盛唐情结,多少人都心生向往,却不可得。
李莎也是。
所以,《开元霓裳楼·风时序》便是发生在盛唐之下的长安城,在这个当时最国际化大都市,星罗棋布的长安一百零八坊里,有繁华、有勾当、有贵胄,有市井,有开放,有龌龊。当年的各个阶层、各国人民是如何相融相处,是李莎最具想象、最想描写的地方。
所以,李莎以盛唐开元为背景,在半架空的虚构框架下,虽然无法做到严丝合缝地翔实考据,但是也写了金吾卫身穿缺胯衫,左侧不开衣衩,双袖饰以对豸,胸前圆护绘有虎吞,盘领窄扣,戴着幞头。写他们的门契像鱼,因为唐人认为,鱼从早到晚都不会闭眼,十分具有警惕性。她写粟特人擅长经商,龟兹舞女婀娜曼妙,写于阗人擅长绘画,而高昌人热衷音乐。她写胡人舞姬袒露胸臂,用腰巾遮挡丰满双乳,配着异域的首饰,却挽着时下流行的望仙鬓。她写儒生文人的流觞曲水,写当时通关的有骆驼,有公马,还有羊毛花毡,写箜篌配琵琶配阮配古琴……
李莎勾画出她想象中的绝美盛唐和长安城里各色风俗民情,让我也能通过文字窥阙其中一二,觉得“或许,这就是盛唐吧”。另一方面,她也没有放弃一贯擅长的权谋情节,在抬手落笔之间,以被蒙冤的金吾卫沈胜衣视角,将那些藏匿在高堂庙宇下的波云诡谲和刀光剑影,不疾不徐地铺展开。
唐朝+权谋+武侠题材,配上李莎极具镜头画面感的写法,让我看到了一幅唯美主义和肆意想象交错的画卷,相信这部作品会叫好又叫座。
李莎的小说《孟婆传奇》系列出版后,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祝愿李莎的新作《开元霓裳楼·风时序》,再创辉煌。
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时代。中国电影中的唐朝,陈凯歌的电影《妖猫传》,中国票房大卖。侯孝贤的电影《刺客聂隐娘》,席卷全球,荣获世界顶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。祝愿李莎的小说《开元霓裳楼》系列,早日改编拍摄成电影。在银幕上,为中国和世界展示更加绚烂的唐朝。
北京电影学院教授、博导:苏牧